小9直播官网-全国闪式提取器多级闪蒸器厂家直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8版)考研复习资料!
作者:小9直播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16 04:18:03

  资料全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答:目前学术界对于潜在产出的界定还不尽一致:有的按凯恩斯理论来定义,有的按新古典理论来界定。学术界一般都会采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利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时所给出的定义,即潜在产出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产出的物品和服务。

  潜在产出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机会实现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由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决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有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和实现技术进步。

  潜在产出的估算方法较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现实产出的时间序列性质出发,借助一些计量分析工具对现实产出直接做处理从而给出潜在产出的估算,如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另一类是生产函数法。前一类方法估算过程简便,考虑的因素较少,但主要缺点是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而生产函数法则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但估算过程较为复杂。

  2GNP(国民生产总值)[北京理工大学2012研;武汉理工2013研;人大2019研]

  答: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商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要注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答: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有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答: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Ac/Ay。式中,Ac表示增加的消费,A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能够准确的看出,正常的情况下,0MPC1,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答:(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别的产品,即形成对别的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别的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因此导致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地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答:总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商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答:实际余额效应是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实际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它既考虑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在揭示这些影响时遵循的是这样的思路:①个人在处理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消费的关系时,具有一种理想的模式;②价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货币实际价值上升;③少数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④原来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多余;⑤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消费增加;⑥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使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

  ⑦利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这样,实际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